2025年7月18日,恩平市佛恩寺女居士张洪玲老师激动地向笔者讲述:几天前,一位年逾七旬、祖籍牛江镇的冯姓老华侨,带着全家老少十余人,首次踏上了阔别130余年的故土。这位老华侨的家族几代人在马来西亚生活了逾一个世纪,此次是遵从祖辈遗愿,回乡寻根续缘。
穿红色衣服的是冯老华侨
在恩平市著名风景区泉林飞行馆,冯老华侨观看了馆内陈列的“恩平人、中国航空之父”冯如的事迹及飞行馆的飞机,感慨万千。随后,张洪玲老师引领冯老华侨一家参观了毗邻的佛恩寺。冯老华侨激动地表示:“自从高祖迁居马来西西亚130多年,我们家族从未有人回过家乡。祖父、父亲临终前都叮嘱后人要回乡续缘,今天终于了却了心愿。”他告诉张洪玲,在海外生活的百余年里,祖辈父辈经常要求后代争取回乡一行,让后辈传承香火,铭记祖国和家乡。
冯老华侨向张洪玲老师提出一个请求:因家中在故乡已无直系亲人,能否将在国外过世的上辈骨灰寄放在家乡佛恩寺?张洪玲老师对此表示大力支持,令冯老华侨深受感动。一家人在飞行馆和佛恩寺前合影留念。
归国后,冯老华侨给张洪玲发来微信:“随心所愿!130多年了,终于带着爷爷与父亲一生未了的遗愿回到了祖国和家乡。我们在牛江镇祠堂的族谱上找到了爷爷、父亲和自己的名字,找到了尚健在的亲人——堂叔叔,也找到了佛恩寺的张老师和家乡的飞行馆。我们海外游子的英魂可以荣归故里了。”
冯老华侨家族130多年后的首次回乡之行,生动诠释了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”的古语。2012年建成的佛恩寺,凭借十余年如一日的救灾济困、扶贫助残等慈善实践,已成为当地一张闪亮的人文名片。笔者近日探访了这座位于恩平市恩城东侧的寺庙,发现这里不仅香火鼎盛,更有一群特殊的“主人”——自发前来服务的银发义工。这座现代寺庙承载着恩平悠久的佛教文化。史料记载,唐宋时期佛教已在此生根,鼎盛时曾有23座寺庙。佛恩寺的前身是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(1686年)的云松寺,其“警世寺”的别称源自一个辛酸传说:一位老人含辛茹苦养大九个儿子(长子为收养),晚年却只有养子赡养,其余八子只顾自家。这即是“稗草胜禾苗”俗语的由来。心寒之下,老人将部分财产交给养子后,最终削发为僧。1984年,时任恩平县长冯炎为弘扬孝道文化主持重修云松寺。后因山高路险,经海外侨胞倡议,迁址重建为今日的佛恩寺。年逾七旬、祖籍牛江镇的冯姓老华侨,带着全家老少十余人,首次踏上了阔别130余年的故土。这位老华侨的家族几代人在马来西亚生活了逾一百三十年的今日,终于圆了故乡续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