惠州,是苏东坡谪居二年八个月的地方。来此寻访东坡足迹,必不能错过《东坡纪念馆》与西湖。诚如清代诗人江逢辰所言:“一自坡公谪南海,天下不敢小惠州”。漫步惠州,东坡遗风处处可感。
今年六月,笔者夜游惠州西湖,只见游人如织。湖畔闲谈,话题总绕不开苏东坡。东坡先生带给惠州的,远不止一个西湖之名(原称丰湖,因东坡诗句“西湖不欲往,暮树号寒鸦”而更名并沿用至今),更有惠泽千年的西新桥与苏堤。
先说西新桥。当年惠州西湖仅有一座简陋浮桥,年久失修,腐朽不堪,百姓过桥,险象环生,苦不堪言。贬谪惠州的苏东坡闻此,忧心不已,决意为民修桥筑堤。然而官府财力匮乏,东坡便倾囊相助,并求助其弟苏辙。苏辙夫妇亦慷慨解囊,终使工程得以告竣。东坡在《两桥诗(并引)》中记述道:“州西丰湖上有长桥,屡作屡坏,栖禅院僧希固筑进两岸,为飞阁九间,尽用石盐木,坚若铁石,榜曰西新桥……”。新桥落成之日,东坡欣喜赋诗:“……父老喜云集, 箪壶无空携。三日饮不散,杀尽西村鸡……”。西新桥与苏堤的诞生,极大便利了当地百姓的出行,成为东坡与惠州深情的永恒见证。
东坡在惠州虽为“不得签书公事”的罪臣,且遭政敌监视,但他天性豁达,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。一句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”(《食荔枝》),道尽了他随遇而安的旷达与对岭南风物的喜爱。正是这份融入与付出,让惠州人对这位流寓于此的文豪念念不忘,千年传颂,专设多处景点以寄追思。江逢辰那句“一自坡公谪南海,天下不敢小惠州”,道出了东坡文化对提升惠州声名的深远影响,令无数仰慕者心驰神往。
《东坡纪念馆》设于白鹤峰东坡故居。故居厅堂悬有“德有邻堂”匾额,其名取自孔子“德不孤,必有邻也”之语。清嘉庆六年(1801),惠州知府伊秉绶虑及原匾年久易朽,遂摹刻于石。他在跋文中写道:“苏文忠公以宋绍圣三年营新居于白鹤峰,书此额流传至今,虑其朽也,摹勒上石。”匾额原字为楷体,分刻四块石碑(每块高77厘米、宽72厘米、厚7厘米),原嵌于白鹤峰东坡祠壁。抗战时祠毁,幸得张友仁先生收藏于中山公园内丰湖图书馆,后移交东坡纪念馆。
“德不孤,必有邻”——这句出自《论语·里仁》的箴言,穿越千年时空,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。其深意在于:怀德之人,必有同道相随。当我们徜徉于惠州西湖的湖光山色,重温东坡一生心系苍生、以民为念的博大情怀,无不肃然起敬。他心忧百姓疾苦,即便身处逆境,仍倾力解民之忧,筑桥修堤,造福一方,正是“有德”且“有邻”的生动写照。其精神光辉,至今照耀着惠州这片土地。
忆及早年外交场合,我国领导人面对某些不怀好意的外媒诘难,曾援引“德不孤,必有邻也”予以有力回应。观今日之中国,秉持“德不孤”之道,以诚相待,平等交友,故能朋友遍天下。反观某些国家,恃强凌弱,盛气凌人,妄图称王称霸,终不免招致国际社会的普遍反感与唾弃。历史与现实,都在印证着“德不孤,必有邻”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。